吸引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还需做什么?_财经精选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财经精选 >
个股查询:
 

吸引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还需做什么?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4-07-26 19:51:49
字号: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研究员 成孟琦 编辑 | 杨秀红 

准备到香港上市的企业数量,呈现出回暖态势,这主要源于市场阶段性回暖及一系列上市制度改革

“中国香港股票印花税率还比较高,建议降低印花税。”一位嘉宾的发言在话音未落之时,现场已响起了与会者的连续掌声。

这是今年7月25日在深圳举办的“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2024”上的一幕插曲。在这次由香港交易所主办的会议上,如何通过增加流动性及改善相关产业政策以增强港股市场影响力,是与会者们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

虽仍受制于全球金融市场分化的大背景,但源于市场阶段性回暖及一系列上市制度改革,准备到香港上市的企业数量,仍呈现出回暖态势。按照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当日在发言中的说法,“本港新股市场已有复苏迹象,准备来港上市的企业络绎不绝,目前正在处理超过百宗上市申请。与此同时,不少科技公司正在筹备以18C章上市融资。”

港股IPO回暖

截至7月24日,港交所正在处理106宗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今年以来,香港已有40只新股上市,数量排名全球第三。

这与港交所过去一年多以来的持续改革相关。为提升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相关改革包括启动全新新股结算平台、引入新的库存股机制,以及公布“恶劣天气不停市”安排等。

微调以外,被认为对企业更有吸引力的一项相关改革,则是2023年3月底《上市规则》中引入的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章节。作为此前《上市规则》引入第18A章的接续,新规则推动的改革核心,便是让相关企业在发展较为初期时便可以到公开市场融资。对于不少科技企业而言,在研发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正是此一改革的意义所在。

相较于以往只针对生物科技的上市规则,18C章改革后所覆盖的范围,则扩充到新一代讯息(信息)技术、先进硬体(件)及软体(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等五个行业。

港交所自2023年3月31日起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根据新增的18C章节提交上市申请,已有一年三个月。目前,仅有一家晶泰科技(02228.HK)按照18C章节上市。递表公司方面,黑芝麻智能于2023年6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于2023年11月9日取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并于2024年3月22日二次递表。今年6月26日,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以上市规则第18C章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港交所第三家递表的特专科技公司。

另据当日参与前述论坛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副总裁李守宇透露,该集团所投资的一家从事机械人研发的企业,已计划短期内按第18C章机制到港上市。

反观2018年4月推出的18A上市制度改革,如陈翊庭会上所言,通过18A章节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65家,其中12家因财务业绩改善,成功摘掉表示未盈利的“B”字后缀。18A章节不仅满足了企业融资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的形成,加速了生物科技和创新药研发的发展。

18C章实施一年多以来,吸引上市公司数目与18A相比稍显寂寥,对此,参会的一家投资人提到,可能与市场环境变化及特专科技公司自身的准备情况等有关。

此外,陈翊庭在会议中透露,现在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筹备他们的“18C”上市,很快就要递表。

未来如何改革?

对正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香港,针对企业研发投入提出较高要求的这一相关改革,实际上也具有推动当地产业链完善的意义,而这也是当日参会的部分已上市及等待上市企业代表共同关心的话题。

所谓全局性意义,即通过吸引企业到港上市,在其获得相关资金后并非“水过地皮湿”,而是将相关产业链(或部分环节)带到香港。实际上,在数年前筹谋前述第18A章改革时,相关各方已有此意,即通过吸引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到港上市,带动相关板块并推动当地整个生态圈的发展,包括创投、研究、科技开发都在港进行。

在此之前,相关设想落地的速度其实并不快。但在近年来产业政策逐渐变得更加“积极有为”之后,香港的一种综合性产业与金融发展生态,则正在逐渐搭建起来,即在原有金融市场传统的上市、发债等服务业优势外,特区政府也积极为相关企业提供财政资助及土地、人才配套等。

先看前者。以提供“一条龙”的专业服务为例:作为已在港上市公司代表,参与论坛的机器人公司优必选(09880.HK)首席财务官张钜就指出,“科技公司在研究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为有融资需要,选择在香港上市有很多好处,包括上市时间的确定性较佳,只要符合上市规则,在8个-12个月内便能上市。”

在此基础上,“上市后如再增资或进行配售,也十分方便和快捷,香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确实为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带来支持。”张钜称。与他观点类似的,还包括准备在港上市的新能源智能整车企业质子汽车联合创始人杨扬,“香港具有众多优势,就如同一个大客厅,汇聚了大量的客户需求。”

再看后者,以土地为例,在高昂的地租之下,以往企业在港落地并不容易。但在“北部都会区”等全局性的土地发展纲领逐渐落地后,这一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参会的香港投资推广署创新及科技总裁黄炜卓就如此解析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成熟的先进制造和创新优势。北部都会区将分别布局新田科技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其中在河套将打造100万平方米创新空间,可吸引许多企业落户。”

如此综合发力之下,这实际上也成为过去两年中国内地及欧美企业到港设立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不断增加的重要推动力。据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日前公布的引进企业“半年报”,该署今年上半年共协助322家内地及海外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同比上升43%。其中,内地企业150家,其余主要来源地为美国、英国、新加坡及法国等。

“分析相关的一系列重点企业可见,主要涵盖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其中部分企业既符合18C目录,也是港府积极引入的,也在积极准备在港上市,这些就是新机遇。”当地相关产业分析人士如此对《财经》解析。

为抓住机遇,港交所的多项改革仍在继续之中。目前已知的,包括继续与沪深交易所加强合作,尽快落实中国证监会之前推出的一系列惠港措施,持续扩展优化互联互通等。

事实上,虽有背靠祖国的多重利好,但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压力仍在。从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香港交易所新股融资总金额约为2940亿美元,累计首发募集资金领跑全球。但据会计师事务所安永6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也显示:香港今年上半年集资额为121亿美元,同比跌32%。集资额排名也由2023年上半年的第六,跌至今年同期的第十。

微观层面,市场人士预期的改革措施也仍有不少。以张钜为例,其除了引起一片掌声的降低印花税建议,还提出了将港股通扩容,并允许内地股民参与香港IPO市场打新的观点。这实际也是香港立法会不少相关界别议员们近期持续关注的重点议题。

在此基础上,张钜也在会议结束时对《财经》称,香港的金融和产业生态仍需微调。例如,科技人才不好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更愿意去从事金融和专业服务。即使能找到,也比深圳要贵得多”。“特区政府可以考虑转换一下思路,除了直接补贴企业落户和研发,也可间接补贴企业在当地招人。只有把人才真正培育出来了,相关产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焦建】 (编辑:贾天宇)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