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以中国香港平均每年1.6万伙左右的新房市场吸纳量计算:未来三年至四年超过10万套的供应,需要七年左右才能消化
新盘降价促销加之特区政府暂缓卖地多管齐下,中国香港特区的私人住宅供应量,近日终于出现回落迹象。
据中国香港特区房屋局7月2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未来三年至四年,当地一手私人住宅的潜在供应量,已从今年一季度时的11.2万伙(套)的历史最高位,按季度环比减少3000伙至10.9万伙。
环比数字些微下降背后,是当地一手私人住宅的潜在供应量仍处于有相关记录以来的次高位。而超过10万伙这一数字,也已连续保持了七个季度。
在当地语境中,私人住宅包括设有专用煮食设施、浴室和厕所的独立居住单位,但不包括村屋、公用事业机构物业附设的宿舍、私营机构宿舍(包括教育院校的学生宿舍)、医院管理局辖下的宿舍,以及酒店和旅舍。
此次私人住宅库存下降背后,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楼盘销售行情见好,上一季度已建成而未出售的现房库存降至1.9万伙,按季度减少2000伙,是为三个季度以来新低;其二,特区政府暂缓卖地政策仍适度维持,使得可快速建房的当地所谓“熟地”供应从一季度时的1.9万伙降至1.3万伙。按季度减少三成左右,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低。
按照当地统计口径,私人住宅的开发,其实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作为潜在住宅土地供应的“生地”阶段、已经批出可随时动工建设的“熟地”阶段、建筑中的项目,以及落成的楼宇。而衡量落成可销售(且可计算库存)的标志,则是该住宅已获得由屋宇署发出的“占用许可证”(当地俗称“入伙纸”)。
当地落成现房库存此前的持续增加,与数年前新楼盘陆续落成后因疫情造成销售不畅有关。为缓解市场销售负担,在财政收入下滑压力较大之下,香港特区政府今年上半年只向市场推出了一块地皮。
供给侧的一系列数字减少,会对需求侧带来潜在影响。对此衡量的一个大前提,是以未来三年至四年的时间计算,将当地仍然超过10万套的潜在供应量细分,意味着每年仍有2.7万至3.6万伙左右的新房供应市场。
以中国香港过去10年平均每年1.6万伙左右(每月1000伙至1500伙)的新房市场吸纳量计算,超过10万套的供应,需要七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消化。
在此基础上,未来数月当地将有5块住宅用地转为熟地,可建设约2000伙住宅。因此当地房屋局预计称:未来三年至四年,当地的私人住宅预计供应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私人新住宅供应量维持充裕状态,一方面意味着价格涨跌仍处于较敏感时期;另一方面,也使得二手房销售进入“冷场”状态。房主为转手无奈“劈价”,正产生一系列连带效应。
受加息及经济相对不振影响,近日中国香港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市场中还不断出现被拍卖的“银主盘”。《财经》记者 焦建/摄
先看前者:从今年初开始,降价卖楼是当地住房“去库存”的主流措施。为抢占可能相对有限的购买力,7月至今,不同开发商就在启德、屯门两区内推出了新房价回到区内七年到十年前的新楼盘。前者的降价动力是区内供应量大增,后者则源于楼盘的地段稍偏。
二者降价的共同原因,也都是新房实际库存仍处于高位。据行业基本估算,当地已建待售的新房加之以往未出清的尾货楼盘,目前共计仍有5万伙左右。在购买力已被前期“撤辣”政策吸纳的预期下,低价卖楼的态势,被普遍认为将维持一段时期。
新房降价带来的连带效应之一,则是二手旧楼只能降至更低。以位于当地鲗鱼涌多年来一直被认为“中产家庭标杆住宅”的某住宅区为例,其今年上半年1000万港元以内成交的住房占比超过六成,创下了八年来新高。中介行业对此有稍显戏谑说法,“中产标配沦为上车盘”。
“新盘出现减价战,加上买家普遍追捧新盘,二手盘叫价必须低于新盘方能竞争。”当地仲量联行的一位相关人士近日建议称,“目前在建中的私楼单位有逾9万伙,整体库存量需至少削减约七成,方能停止减价战。只有发展商不再以优惠价推盘,楼价跌势才有望喘定。”
“中长期来看,香港楼市价格涨跌有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一,政府近期开始恢复卖地,虽然以小型住宅地块为主,但开发商是否买地仍存一定不确定性。”当地一地产高级代理则如此向《财经》记者分析指出,“其二,目前租金和房价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当二者出现倒挂,卖房比租房相对更实惠时,一些潜在的买家就将出手了。”
为增加购买力,当地一系列立法会人士近日则建议称:特区政府可以考虑放宽“投资移民”计划(即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投资产品类别,容许申请人投资住宅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