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辛颖 王莉萍 编辑 | 王小
这是业界了解2025年医疗健康政策动向的重要窗口
2025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医药卫生领域的表述,不仅是行业了解政府工作的重要窗口,也可借此观察2025年医疗健康的政策、监管和发展的新动向。
划重点1:调整“三医协同”顺序
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出现在“三医协同”中,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表述,在2025年调整了顺序,为“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三医协同”一直在深化医改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一表述的顺序调整,在国务院参事、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刘远立看来,把医疗放在首位,意味着要充分尊重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关键问题是:围绕什么目标而“协同”?
刘远立对《财经》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毋庸置疑,满足人民在基本实现“有医有药”的基础上日益增长的对“优医优药”的需求应当成为“三医协同”的核心目标。
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关键环节就是质量评估和监管,创新药也好、仿制药也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都要以确证有效为‘金标准’。” 刘远立说,因此应该一方面要强化科学、权威、系统、长期的医药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和患者体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商协调机制,包括探索“三医协同”联席会议制度。
划重点2:优化药品集采政策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药品集采政策,要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据《财经》了解,有关集采政策优化的详细方案正在研究中。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十批次药品集采和五批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节约医保基金4400亿元。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医保部门将持续深入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包括国家层面将在上半年开展第11批药品集采,下半年开展第六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并适时启动新批次药品集采。
同时将在地方层面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联盟采购预计达到20个左右,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高值耗材等,预计2025年国家和联盟组织开展的药品集采品种将达到700个。
对于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量有哪些考虑?2月初,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下一步,有关部门将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持续保障集采药品的质量。
第一,持续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二,持续鼓励临床一线医生用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平台,积极反馈药品质量风险线索。药监、医保等部门鼓励医生及时准确发现、收集药品疑似不良反应,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第三,医保、药监等部门支持相关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特别是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权威医疗机构,对原研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等探索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更大范围考察药品疗效,提示监管重点,促进产业发展,让高质量药物更多惠及更广大患者。
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集采政策?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解释了四个方向:
第一,严格坚持标准。继续坚持把参比制剂和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高质量仿制药作为“门槛”;第二,细化组织实施,提示企业慎重决策,科学投标,理性报价,同时统筹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竞争公平性;第三,全程公开透明;第四,自2025年起,所有参与集采的药品必须具备药品追溯码,做到“带码采购”。
划重点3:制定创新药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2025年内将发布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丙类目录与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同步开展。2月初,相关部门就已经释放了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将提前的信息,预计4月初开始申报,争取9月完成整个目录调整。
关于丙类目录,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
在使用范围上,国家医保局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将丙类目录纳入保障范围。
丙类目录的工作程序拟参照医保目录调整程序。“我们将注重发挥好市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充分参与,丙类药品的商保结算价格由国家医保局组织商业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协商确定,同时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措施。”黄心宇说。
在丙类目录落地应用上,国家医保局表示,将探索优化医保的支付管理政策,对于丙类目录可不计入参保人自费率的考核和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的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病例可以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实行按项目付费。
划重点4:强化基本医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及:改善病房条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这些表述延续了此前几年的规划,在2024年已经完成了部分具体的项目。2025年1月初,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就抓医疗扩容下沉方面,支持高水平医院布局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安排100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更新CT、B超、血液透析等医疗设备;实施病房改造提升行动,改造升级2-3人间病房3万间。
根据《“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等明确的建设任务,中央预算内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大致有:
一、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三、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这些项目的补助标准为,每个申报项目申请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补助(定额补助项目除外)。所有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实行最高限额控制。
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补助标准:国家级区域中心单个项目不超过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2亿元。县域医共体、特殊地区县级医院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二、每个项目中央投资补助最高不超过1亿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1.5亿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1亿元。
三、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区项目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2亿元。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单个项目补助额度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确定。
四、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3亿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3亿元。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单个项目补助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2亿元、5000万元和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