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研究员 尹路 编辑 | 韩舒淋
薄弱的磷酸铁锂业务,是韩国电池企业败退的关键原因
据界面新闻报道,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将打包引入中国电池企业捷威动力的核心团队,总人数达200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部关键流程。首批约20人的研发团队已于近日加入LG新能源南京工厂,负责LG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后续人员将于年内陆续入职。
接近LG南京分公司的人士向《财经》证实,最近的确有员工批量入职,但尚未明确是否来自捷威动力。
捷威动力成立于2009年,员工最多时超过1000人,2021年、2022年曾位列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但2023年因产品迭代慢、客户流失、大股东资金抽血、盲目扩张产能等多种原因造成经营困难,2023年11月开始,天津、盐城、长兴三大基地陆续停工。
其大股东复星国际之后开始寻找买家,2024年春节后,LG新能源开始与捷威动力接洽收购事宜,当时据韩国媒体报道,LG感兴趣的是捷威动力的人才团队和铁锂技术,无意购买其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此次捷威动力核心团队入职LG的方式并不是收购方式,而是捷威动力先与这部分员工解约,然后员工再以自由身签约入职LG新能源,团队入职并不涉及捷威动力的知识产权转让。因为近两年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发展迅速,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已经成为行业主流,捷威动力停留在2023年12月之前的知识产权价值已经越来越小。
因此LG新能源对团队+专利的转让方式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在2024年底放弃收购。捷威动力在收购终止后,只能与仍然在职的200名员工协商解除合约,2025年1月,员工与捷威动力达成一致,员工获得N+1的补偿,2025年4月底之前付清。
在员工正式与捷威动力解约之后,迫切需要成熟铁锂业务团队的LG新能源重新开始接触员工,最终这批员工以自由签约的方式入职LG新能源。
捷威动力的团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且拥有完整的方壳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能力,虽然其能力在中国电池企业中并不突出,但对磷酸铁锂业务存在严重短板的韩国企业来说已是雪中送炭。
LG新能源迫切转型主要源于市场重挫。2024年四季度,三家韩国电池企业均出现亏损。LG新能源2024年四季度营收6.45万亿韩元(约合319.3亿元),同比下降19%,净亏损4110亿韩元(约合20.3亿元),这是LG新能源三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而且这一业绩还是在获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折合3773亿韩元(约合18.7亿元)补贴款的情况下取得的,刨除补贴,LG单季净亏超10%。
三星SDI和SK On两家韩国电池企业2024年四季度同样都出现亏损,三星SDI单季营收3.75万亿韩元(约合184.9亿元),同比下滑29%,净亏损2430亿韩元(约合12.0亿元),是七年来首次季度亏损。SK On单季亏损3954亿韩元(约合19.5亿元),同比亏损有所收窄,但2024年全年亏损1.127万亿韩元(约合55.8亿元)。
而且韩国电池企业的下滑势头2025年依然没有扭转,根据SNE Research公布的2025年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数据,LG新能源的全球市场份额9.3%,首次跌破10%大关;三星SDI是上榜的前十名电池企业中唯一一个同比下滑的企业。
造成韩国电池企业全面败退的关键就是其薄弱的磷酸铁锂电池业务。韩国电池企业在消费电子产品时代就占据电池市场的垄断地位,当时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充电电池从镍氢转向锂电,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日韩电池企业,韩国凭借更强的成本优势占据了更大的市场。
消费电子产品对重量更加敏感,所以都偏爱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而且这些产品的电池电量普遍不会超过100Wh,能量不大,即便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较为可控。所以消费电子产品普遍使用的是三元锂、钴酸锂、钛酸锂等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稍弱的电池类型。
韩国电池企业进入车用动力电池领域后,沿用了自己擅长的材料体系,初期因为能量密度优势,使用三元锂电池的电动车续航里程很快突破500公里,迅速成为市场主流,日韩电池企业也很快形成对三元锂的路径依赖,虽然实验室中还保有磷酸铁锂的材料技术储备,但事实上已经放弃了铁锂路线。
但2020年,随着电动车专用架构、刀片电池等技术的问世,新能源车在外形大小不变的前提下,搭载电池的电量可以增加超过30%,磷酸铁锂电池在材料性能没有显著提升的前提下,续航里程也能突破500公里了。
从2020年至今,铁锂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的占比从最低时单月不足20%,猛增到2025年1月的76%,伴随这种变化的就是韩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被中国电池企业快速蚕食。
面对一边倒的市场形势,曾经放弃铁锂路线的韩国电池企业被迫抓紧补课。首先是在各类展会上展示自己的铁锂技术储备,表明自己并非全无能力。但样品和大规模交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比如LG波兰工厂的铁锂电池产线,正在为供货雷诺产能爬坡,但当前良品率刚刚超过70%,和中国企业90%甚至95%以上的良品率相差巨大。在经历了欧洲电池企业量产噩梦之后,欧洲车企对电池企业的交付能力尤为重视,而欧洲车企正是韩国电池企业的重要客户。
韩国电池企业为了增强客户信心,让客户相信自己在一两年内就能形成大批量交付铁锂电池的能力,依赖中国力量是唯一的选择。
LG新能源2024年2月与龙蟠科技签订正极材料供应合同,锁定2024年到2028年的铁锂材料供应,初期供应量16万吨,后修订为26万吨,合同金额超100亿元。与恩捷股份签订隔膜供应协议,锁定2025年到2027年的隔膜供应,总量约35亿平方米,相当于恩捷2024年全年出货量的一半。与当升科技签约锁定11万吨三元材料的供应,合同金额约140亿元。
此次加入LG南京工厂的捷威动力核心研发团队,首要任务就是基于龙蟠科技的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开发高密度、超快充的方壳铁锂电池。
另外韩国电池企业也开始青睐中国设备供应商,杭可科技长期为LG新能源提供化成分容设备,在铁锂电池制造上,LG新能源还在接触先导智能、利元亨等中国设备供应商,希望这些经受过中国电池企业考验的设备商可以帮助自己尽快提升量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