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文|《财经》记者 陈洪杰 实习生 唐敏安 编辑|袁满
中信银行净息差连续三年跑赢大市,非息收入连续五年正增长,不良贷款率连续六年下降
针对净息差、资产质量、零售业务等市场关切问题,3月27日上午,中信银行管理层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均有所谈及。
“我们去年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韧性是相对于发展环境而言,难中求成。稳定性是指,核心指标净息差连续三年跑赢大市,非息收入连续五年正增长,资产质量连续多年改善等。”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称。
中信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净息差为 1.77%,比上年微降0.01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1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在谈及零售业务时,方合英坦言,这是行业的痛点,也是中信银行需要面对的课题。“零售业务不同于公司业务,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很长的建设周期,将坚持零售第一战略不摇摆。”他称。
中信银行其他数据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146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7.39%;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6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不良率达近十年最好水平
不良率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64.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5亿元,增长2.60%;不良贷款率1.1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43%,比上年末上升1.84个百分点。
“2024年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三个特点:关键指标均正向变动,指标变动跑赢大市,整体的指标趋势向好。关键指标中,不良率连续六年下降,达到了2014年以来最好的水平;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连续四年上升,达到了201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新发生不良率连续四年下降。”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表示。
资产结构指标也能够反映银行目前及未来的资产质量情况。从贷款结构来看,截至2024年末,中信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为5.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03%。其中,对公贷款余额2.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万亿元,增长8.07%;对公资产质量实现“双降”,对公(含贴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89亿元和0.05个百分点。
“资产结构持续优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大类资产的结构合理,中信银行对公贷款的占比为58.7%,零售贷款的占比为41.3%。其中,对公贷款的结构向三个方向集中和优化。向战略区域集中,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在去年对公贷款的增量为94%。同时,对公贷款向优势行业和优秀客群集中。”胡罡称。
零售贷款的结构也在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个人按揭贷款投放2248.47亿元,个人普惠贷款投放2257.02亿元。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1.8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45.11 亿元,增幅6.11%。
胡罡表示,“去年住房抵押贷款占个贷的83%,整体的LTV(贷款价值比)约45%,住房按揭的增量排名市场第一。”就客群而言,个人信用贷款中年收入超15万元以上高收入客群占比达56%,较年初提升14个百分点,信用卡优质客群占比48.6%。
现金清收是银行回收资金的重要方式,胡罡表示,中信银行在2024年问题资产处置规模达到941亿元,表内及资管现金清收278亿元,已核销资产清收158亿元,连续五年超过100亿元,连续四年超过130亿元。同时,保留追索权的已核销资产金额为1950亿元,“这里面零售占比54%,对公占比46%,对公占比里面有些是已核销的,这些企业原来不行,现在已经很好了。”胡罡称。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信银行在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和民营经济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分别为6005.65亿元、6439.54亿元、3006.13亿元、5998.25亿元和1.35万亿元,增幅分别为30.84%、21.07%、16.26%、10.04%和8.13%。
胡罡表示,近几年来在风险领域,中信银行不以风险下沉来换取短期的收益,也不以损害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利润。“关于中信银行的风险体系的优化,我们主要是注重适配性,每年都要对应宏观形势的变化,也适配我行的能力。”他表示。
息差跑赢大市
近年来,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等因素影响,新增及重定价贷款利率降低,资产收益率下降,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收窄。
中信银行连续三年跑赢大市。2024年,其净息差是1.77%,同比下降了1个基点,比同业少降了16个基点。近三年该行累计下降了28个基点,比同业少降了28个基点。
“相当于我们每年多增了220亿元,占营收的10%,按照等比例计算,改善了ROE(净资产收益率)的一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行长(拟任)芦苇称,这得益于持续深化量价平衡、价值经营的理念,不走以量补价的近路,也不走以价补量的险路。
另外,芦苇表示,中信银行以压降负债成本为核心,辅之以资产结构的优化双向发力来稳定息差,在负债端主动增结算控久期。
对于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的走势,芦苇判断,仍会面临比较大的下降压力。他称,在资产端,受LPR及存量按揭利率的下调,隐债置换等,贷款收益率下行的压力比上一年更大。而负债端降成本还难以完全对冲。
“下一阶段,我们一以贯之强化稳息差。”芦苇称,在资产端按照减低增高的思路摆布资产结构:加大信贷投放,提高一般性的贷款占比,优化非信贷资产的结构,压降低收益的票据资产规模,调整债券投资结构等。在负债端,推动活期存款的增长,同时控制存款久期,合理的控制长期限存款总量等。
零售业务不能急于求成
中信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818.21亿元,较上年下降2.08%,占营业净收入的40.85%;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203.28亿元,较上年下降14.02%,占非利息净收入的32.68%,较上年下降9.51个百分点。
银行如何面临零售业务方面的压力?“这是行业的痛点,也是中信银行所面临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我想表达四点。”方合英称,一、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状况不错,零售业务的营收在股份制银行排在第二名,增速排名第一。
中信银行另一则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个人客户数1.45亿户,较上年末增长6.21%。零售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4.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2%。2024年个人存款的成本率跟同业相比,变动率优于同业8个多基点。
二、正确看待现阶段零售信贷的风险问题。“去年我们零售的资产质量有点压力,主要是居民债务周期、房地产周期所致。尽管相对于往年零售不良是增加的,但我们的资产质量仍然保持在可比同业较好的水平,管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方合英表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促进居民消费。“这一系列配套措施对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的资产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方合英称。
三、相对于公司业务的不良,零售信贷风险的特点是及时暴露,而且处置所消耗的拨备往往会比较高,需要先核销再清收,所以提高了当年的一些风险成本,后续的清收可能能回补一部分利润。
四、中信银行在新战略当中提出了建设一流银行的发展愿景。如果零售不强,一流则无从谈起。零售业务不同于公司业务,不能单纯的目标驱动、考核导向,而更多的要靠体系驱动、能力导向,并且不能急于求成。
“发展零售业务不能以点带面,必须以面去带点。我们强调要进行整个零售业务体系的建设,有12个字很重要,体系为王、长期主义、自身专业。这个建设周期会很长。”方合英补充道。